《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卫办妇幼发〔2022〕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规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促进儿童健康,我委组织制定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2年8月23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
(试行)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以下简称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为规范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促进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目的

(一)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针对目标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孤独症科普知识知晓率,增强家长接受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规范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提升干预效果,减少精神残疾发生,促进儿童健康。

三、服务内容

包括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干预康复等4部分内容。

(一)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和儿童家长普及孤独症基本知识,宣传筛查、诊断、干预措施,提高科学知识知晓率。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接受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

(二)筛查。

1.初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的服务时间和频次,通过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等方法(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发育评估相关内容),为0~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

(1)初筛时间。1岁以内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至3岁幼儿期4次,分别在18、24、30、36月龄时;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

(2)初筛工具。“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附件1)。

(3)初筛方法及内容。

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筛查0~6岁儿童的发育状况,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预警症状。相应筛查年龄段任何一条预警征象筛查阳性,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询问家长,了解儿童是否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例如,无法用语言表达、无目光对视、重复刻板行为,或以前可以用语言表达、以前有目光对视,现在无法用语言表达、现在无目光对视等。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初筛异常。

一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存在一条及以上阳性。

二是任何年龄段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

根据检查结果,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档案》(附件2,表2—表4)。未发现异常的,告知家长定期带儿童接受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发现异常的,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和干预指导,同时告知家长及时转诊。

(4)转诊服务。对于初筛异常的儿童,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转诊单》(附件3),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复筛。初筛转诊单一式两份,第一联由开展初筛服务的机构留存,第二联交由家长带至开展复筛服务的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异常登记表》(附件4),定期统计辖区内初筛异常儿童数量及相关信息,汇总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2.复筛。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复筛服务。通过病史询问、孤独症筛查量表等开展复筛。

(1)复筛工具。

孤独症筛查量表,包括“修订版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简称“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

(2)复筛方法及内容。

病史询问。了解儿童现病史,询问和观察儿童有无语言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隘等症状,了解初筛结果等。

应用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开展复筛。

18月龄以下儿童,应用“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复筛。“儿心量表-II”从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5个能区,测评儿童发育水平。评估总分低于70分,提示存在发育障碍;评估总分在80分以上但语言、适应能力或社会行为任何一个能区单项得分低于70分提示存在发育偏离。评估总分为70~79分者,应在3个月内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复查。

18~24月龄儿童,应用“修订版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复筛。量表中共23个项目,每个项目2级评分。量表中项目11、18、20、22回答“是”,其余项目回答“否”视为项目不通过。若核心项目2、7、9、13、14、15中有两项或以上不通过,或者在全部项目中有三个项目或以上不通过者,为筛查不通过,提示存在孤独症风险。

24月龄及以上儿童,应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复筛。量表中共5个能区57个项目。评估总分大于等于53分为未通过,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症状。

所有18月龄及以上儿童,同时应用“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开展复筛。“儿心量表-II”从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5个能区,测评儿童发育水平。评估总分低于70分,提示存在发育障碍;评估总分在80分以上但语言、适应能力或社会行为任何一个能区单项得分低于70分提示存在发育偏离。评估总分为70~79分者,应在3个月内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复查。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复筛异常。

一是病史询问或观察发现有语言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隘等一项或多项异常的。

二是孤独症筛查量表提示存在孤独症风险、可疑孤独症症状。

三是“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提示存在发育障碍或发育偏离。

根据检查结果,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记录表》(附件2,表5)。此表一式两份,一份由复筛机构留存,一份交家长。

(3)复筛结果处理与转诊服务。

筛查人员向家长合理解释复筛测评结果,根据结果决定复查或转诊。

一是复筛未见异常。告知家长返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接受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3个月内再次到原复筛机构进行复查,仍未见异常者继续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异常者按照复筛异常处理。

对于应用“儿心量表-II”等发育量表测评,评估总分为70~79分的儿童进行干预指导,在3个月内再次到原复筛机构进行复查。复查未见异常的,告知家长返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接受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复查评估为存在发育障碍或发育偏离的,按照复筛异常处理。

二是复筛异常。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转诊单》(附件5),指导家长带儿童尽快转诊至具有儿童孤独症诊断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转诊单一式两份,第一联由复筛机构留存,第二联交由家长带至诊断机构。告知家长至诊断机构就诊时,须携带《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转诊单》(附件5)及《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记录表》(附件2,表5)。

对于复筛异常的儿童,复筛机构在积极联系转诊的同时,应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开展个性化指导及干预,减轻或纠正儿童发育偏离。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异常登记表》(附件6),定期统计辖区内复筛异常儿童数量及相关信息,汇总上报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定期将《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异常登记表》(附件6)统一集中反馈至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诊断。

具有孤独症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儿童孤独症诊断服务,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保健科、精神专科医院儿科、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等。

1.辅助诊断工具。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

2.诊断方法。通过病史询问、行为观察、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孤独症量表测评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后进行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史,重点询问社交沟通、言语、认知能力、运动等方面的发育情况,了解儿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父母孕育史、家族史等。

(2)行为观察。以对儿童的行为观察为主,重点观察儿童社会交往、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可设置一些特定环境与活动,观察儿童的社交沟通、对人的反应、对环境与玩具的反应、目光对视情况、注意状态、自发言语表达和特殊言语表现、情绪调节、特殊行为和兴趣、躯体活动和运动协调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发育量表测查时的行为表现也应适当记录。

(3)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了解体格生长情况,测量头围、身高、体重,了解发育情况,观察面部特征及全身皮肤,检查有无先天畸形、视听觉障碍,检查神经系统有无阳性体征等。

(4)量表测评。应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量表进行测评。CARS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评估总分小于30分为非孤独症,大于等于30分为孤独症。

(5)辅助检查。

与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精神障碍进行鉴别,或对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寻找可能相关的致病因素。可结合儿童具体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染色体和基因检查等。

诊断孤独症,还需与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精神分裂症等进行鉴别诊断。

同时注意共患病的诊断,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癫痫、强迫症等。

根据诊断结果,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诊断记录表》(附件2,表6)。此表一式两份,一份由诊断机构留存,一份交家长。

3.诊断结果告知与转诊服务。

(1)对于确诊孤独症的儿童,向家长说明诊断结果和病情,告知可采取的干预康复方法、政府有关部门康复救助政策及信息,以及可选择综合医院、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及有资质的干预康复机构进行干预康复。

(2)对于排除孤独症的儿童,结合临床症状、发育评估及相关检查结果,向家长说明诊断情况。如发现有孤独症以外的健康问题,应告知到相应医疗机构进一步接受诊断和治疗。

(3)对于暂时不能确诊的儿童,告知家长2个月后到原诊断机构复查,并指导家长尽早开展干预。

诊断机构填写《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诊断结果登记表》(附件7),记录辖区内复筛异常儿童本次诊断结果、干预康复建议等信息,统一集中反馈至各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由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反馈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再反馈至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干预康复。

干预康复训练由具有儿童孤独症干预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机构、综合医院儿科和儿童保健科、精神专科医院儿科、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有资质的儿童心理康复机构承担。

1.基本原则。

(1)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实施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应立即干预,针对初筛、复筛阶段符合转诊条件的儿童均应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和干预。

(2)个体化干预。孤独症儿童发育水平各不相同,应测评患儿社交、语言、认知、适应能力等各个能区发育水平,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教育干预计划。

(3)科学循证。目前孤独症干预方法很多,应选择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有效方法。

(4)长程高强度。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长期干预,干预时长一般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更长。同时,必须保证每天有足够有效干预时间,每周干预时间应在20小时以上。

(5)基层为主。积极推进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家庭积极参与的干预康复模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就近就便干预。同时,发挥地市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骨干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

(6)家庭参与。鼓励家庭和家长积极参与干预,对家庭和家长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在干预中的参与程度。

2.干预方法。

(1)行为干预。根据年龄、发育水平等选择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早期干预方法,以改善社会交往、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以行为疗法为基本手段,结构化教育与自然情境下养育为干预基本框架,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少不适应行为,提高生存技能和交往能力。

(2)家庭干预和支持。父母及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是孤独症儿童干预和康复的重要策略和措施。通过科普宣教、示范咨询等方式,鼓励父母和家人学习孤独症相关知识和家庭干预方法,主要原则包括:对孤独症儿童行为的理解、接纳、包容、尊重和关爱;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通过养育过程中的陪伴互动、生活照护和游戏玩耍,以快乐、适度和巧妙的方式,进行家庭干预;关注儿童的成长表现,发现儿童的特殊兴趣和个人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转化。同时,关心父母自身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提供相应的帮助。

(3)药物治疗。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对于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和共患疾病的孤独症儿童应及时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严格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选择和使用药物。

3.干预步骤。

(1)开展评估。在干预前应采用规范的发育和行为等评估量表进行评估,以便了解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各种能力发展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2)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干预目标,制定干预方案,选择干预方法,确定干预场所,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改善孤独症儿童严重情绪障碍,矫正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培养良好适应性行为,促进语言、交往、认知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施干预。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和每日训练计划;干预训练应以儿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为中心,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应用行为分析技术和自然发展行为干预。

(4)效果评定。干预康复机构应与诊断机构密切合作。对于接受干预康复的孤独症儿童,每3~6个月对核心症状改善、能力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等干预效果进行评定,了解改善情况,评估干预效果,干预康复机构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目标、方案和方法。

4.干预康复场所。

干预康复过程中可根据孤独症儿童年龄、病情轻重、能力水平以及家庭状态等,选择适宜的干预康复场所和方法。

1岁半以内的儿童,可以在专业医疗机构指导下以家庭干预为主,帮助家长主动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学习和提高康复训练技术。

1岁半至3岁儿童,可以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进行家庭干预。

3岁以后儿童,病情相对轻、具备一定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的可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同时结合专业机构训练;病情较重、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弱的可在专业医疗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或有资质的康复机构接受康复,继续鼓励家庭参与。

干预康复机构应及时评估患儿康复情况,做好干预康复记录。

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内容示意图见附件8。

四、服务机构和人员技术要求

(一)承担初筛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相对独立的空间,配备必要的测查桌椅、测查床等设备,环境相对安静安全。明确至少1名接受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技术培训并合格、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

(二)承担复筛服务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设置诊室1间、独立的心理行为测查室1间,配备必要测查设施设备,环境安静安全。明确至少2名接受过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发育评估测查技术培训并合格、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

(三)儿童孤独症诊断机构。为具有孤独症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诊室1间、独立的心理行为测查室1间。诊断人员应为具备诊断资质的精神卫生科、儿科、儿童保健科的医生。

(四)干预康复机构。具备相应资质,设施、设备和人员能满足孤独症儿童干预服务需求。

五、任务分工

(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科学知识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动员家长定期带儿童接受孤独症筛查服务。

2.承担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阳性儿童转诊服务,同时提供干预指导,建立完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档案。

3.对初筛异常、未及时接受复筛儿童进行追访,配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复筛后未及时复查的儿童进行追访。

4.定期统计汇总辖区内初筛异常儿童基本信息与数据,及时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1.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科学知识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

2.对初筛结果异常儿童进行复筛,对复筛及复查结果异常儿童进行转诊,同时提供干预指导、随访服务及家长心理支持,管理和完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档案。

3.对复筛后未及时复查儿童,以及复筛或复查结果异常未及时到诊断机构就诊儿童进行追访。

4.对辖区内提供初筛服务的机构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评估。

5.负责辖区内孤独症儿童专案管理。定期统计汇总辖区内复筛异常儿童基本信息与数据,及时上报至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同时将复筛异常儿童信息及地市级反馈的诊断儿童信息反馈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儿童孤独症诊断机构。

1.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科学知识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

2.为复筛结果异常儿童提供诊断,提出干预康复建议,协助有需要的儿童转诊,告知家长相关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信息。

3.对确诊的孤独症儿童开展随访服务,原则上3岁以下每3个月一次,3岁及以上每6个月一次,通过评估确诊患儿干预效果,给出下一阶段干预康复建议。

4.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开展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推广、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

5.统计汇总本机构儿童孤独症诊断及干预建议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四)干预康复机构。

1.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科学知识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宣传孤独症要早筛、早诊、早干预。

2.依据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和训练计划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干预康复服务,及时记录干预康复情况。

3.向孤独症儿童家长宣传干预康复知识和方法,以及相关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

4.向孤独症儿童家长提供干预康复咨询指导服务,开展家庭干预康复技术技能培训,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5.做好孤独症儿童管理和转诊,与诊断机构配合定期组织开展随访服务,评估康复效果。

(五)省级、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

结合妇幼保健机构功能定位,加强自身儿童心理保健科和康复科能力建设,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重点承担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人员培训、业务指导、技术推广、质量控制、健康宣教和数据管理等工作。

六、工作要求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安排部署和工作指导,不断提高筛查率、诊断率和干预率。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结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诊断机构和干预康复机构,构建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一体化服务链条。加强人员培训,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服务质量。要强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信息互联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减轻基层负担,方便群众办事。

七、评估指标

(一)初筛率。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接受心理行为发育初筛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人数×100%。

(二)复筛率。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异常者到复筛机构接受复筛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初筛异常人数×100%。

(三)诊断率。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异常者已转诊到诊断机构接受诊断的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复筛异常人数×100%。

孤独症(自闭症)20问

1、 “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

自闭症就是孤独症,英文都是“autism”。大陆地区的通用叫法为孤独症,港台地区的通用叫法为自闭症。以前国内医学界也有混用的情况,但日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化部(残联宣文[2022]12号)《关于在宣传报道中规范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的通知》中,对自闭症和孤独症,要求统一称谓为“孤独症”。目前有些国内媒体仍习惯称之为自闭症,大家只要知道自闭症和孤独症是一回事就行了。

“自闭”也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意为处在一种消极颓废、不愿与外界沟通的状态。

2、“谱系”是什么意思?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改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并将原先(DSM-4)单独诊断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非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也划入孤独症谱系障碍。

在“谱系”的概念之下,可以把孤独症理解为一组程度轻重不一的症状群,或可把孤独症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谱系(spectrum),一端是“典型”的孤独症,一端接近正常人群。

3、什么是“高功能孤独症”?

“高功能孤独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但常用于描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孤独症群体。正常人的智商(IQ)在85-115分之间,70-84分被称为边缘智商。智商大于等于70分的孤独症患者,可被认为是“高功能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患者通常具备相对较好的语言能力,可以说、读、写,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

4、“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什么意思?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但在DSM-5中已不是正式的诊断术语。与“高功能孤独症”相比,“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可能更优,一些成年“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能够参与主流社会工作、组织家庭,但在社交方面仍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他人的观念或情感,也很少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阿斯伯格患者对特定的事物会有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常专注于事物的细枝末节,或有重复的仪式化行为。有的阿斯伯格患者对图像、数字、声音或气味高度敏感,有时也叫“学者综合征”(Savant Syndrome)。

5、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家孩子表现不一样,却都被诊断为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个核心症状是:1、社交、互动方面有缺陷;2、行为和兴趣刻板、重复。孤独症患者都具有这两个核心症状,但可能各自能力有高低,或表现形式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缺乏社交能力,有的患者可能消极回避社交,常常独自待着;有的患者可以和其他孩子待在一起,但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玩具,对物品的兴趣大过对人的兴趣;有的患者可能很愿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却难以掌握恰当、高层次的社交方法,只能跟着跑来跑去,或常以打人、拍人来表示喜欢;有的患者则可能很难理解抽象的游戏规则,不会玩角色扮演性游戏。

刻板行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年龄小的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舔物品、挑食、爱将东西排成一列、古怪的手部动作、手里总抓着一个物品、长时间观看旋转的物体、反复开关门等,“高功能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则可能对汽车商标、地铁路线、火车时刻表、日历、天气预报倒背如流。

此外,孤独症患者的伴随症状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患者语言能力差或智力发育落后,有的患者语言能力及智力正常;有的患者好动,甚至常发脾气、打父母,有的患者则安静胆小。

6、查血、查基因、查脑电图、拍片子可以诊断孤独症吗?

确诊孤独症主要依靠临床医生对患者行为的观察,患者的病史,以及相关测评量表。目前不能通过血液检查、脑电图、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孤独症,但完善相关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或确认有无合并其他疾病,如癫痫、遗传代谢病等。大约10%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疑似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其中典型的孤独症或合并智力缺陷、癫痫的孤独症患者的基因检测灵敏度较高,不典型的或智力接近正常的孤独症患者则很少能检测出确切的结果。

国内常用的孤独症测评量表包括ABC、CARS、克氏量表等,国外常用的量表还有ADOS、ADI、M-CHAT、ASQ等。家长可以使用ABC量表进行自我筛查。某些个体会有类似孤独症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就患有孤独症。是否患孤独症需要由有资质的、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来判断。

7、孩子一岁半前都正常,也会说话,怎么现在不理人,以前会说的话也不会说了?

绝大部分孤独症患者在3岁前出现症状:其中约70%的患者在1岁以内就出现症状,约30%的患者会有一个相对正常的发展阶段,在1岁至2岁半期间逐渐出现语言及社交能力的退化,这部分患者有时也被称为“晚发性孤独症”,但“晚发性孤独症”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用语。目前很难说这两种发病类型的预后孰好孰坏,但通过积极的干预治疗,大部分“晚发性孤独症”患者的语言及社交能力也是可以恢复的。

8、几岁可以诊断孤独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意见是,最早可以在两岁时,由有经验的医生做出孤独症诊断。但大部分患者会在更晚的时候才得到孤独症的最终诊断,原因可能是一些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但随年龄增长症状越来越明显,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后期达到了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9、如何区别孤独症和社交障碍?

DSM-5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之外,设立了一个新的诊断条目:社会(语用)交流障碍,即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可简称为社交障碍(SCD)。如果个体仅有社交能力缺陷,或社交和语言能力有缺陷,但无兴趣狭隘及重复刻板行为的表现,可以考虑诊断为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患者也存在大脑发育的问题,他们可能很难理解社交场合中语言的深层含义,或肢体语言的所传达出的信息,不善于以符合情境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自然地打招呼、以眼神致意、通过互动来分享信息、在交谈中适时轮流发言、对儿童和成人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懂得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调和情境下存在不同的意义等。

10、成人可以诊断孤独症吗?

成年人可以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但是,诊断一个成年人可能相对困难,因为不太可能了解一个成年人在生命最初几年的发展情况,采集病史相对困难,而且患者很有可能长期被诊断为其他疾病,这或许会使孤独症的诊断复杂化。一直以来,孤独症的研究重点都在儿童期,关于成年孤独症,以及孤独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发展与演变,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11、为什么会得孤独症?

生物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作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大脑的部分区域的发育情况存在差异,这可能是控制大脑发育和调节神经细胞生长的基因缺陷的结果。个体的基因可以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环境因素,家长行为导致孤独症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否定,环境污染的理论也得不到数据支持。

现有证据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儿童患孤独症的风险:有兄弟姐妹患有孤独症;有某种遗传或染色体疾病的,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或结节性硬化症;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或出生时有并发症;父母年龄大。

12、得孤独症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吗?

近年来,研究报道及官方机构发布的孤独症患病率一直在上升。据美国CDC于2021年的报告,美国每44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2015年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提到,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到1%,男女比例大约是3:1至4:1。孤独症报道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不除外存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也与专业医师及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变化有关。而孤独症的真实发病率是否增高,以及是否存在诊断范围的人为扩大,则存在争议。

13、已经生了一个孤独症孩子,还能再要孩子吗?

孤独症儿童的弟弟妹妹患孤独症的总体风险为19%,如果是弟弟,患病风险将上升到25%以上。

如果能确定孤独症患者的致病基因,再孕时行羊水穿刺或羊膜腔活检来取得胎儿细胞行基因检测,或人工辅助生殖时检测胚胎的基因,或许能降低再生孤独症孩子的风险,但在伦理及法规方面有一定争议。

14、孤独症患者还容易有哪些问题?

有1/3至2/3的孤独症患者合并智力障碍,半数以上的孤独症患者存在语言发育落后。孤独症患者共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癫痫、睡眠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情绪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约5%-10%的具有孤独症表现的患者可查出致病性染色体或基因突变,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Rett综合征等,但这种情况下,可以只诊断原发病,不用再另行诊断孤独症,孤独症表现可以作为原发病的一个症状。

15、孤独症可以用什么药治?

孤独症治疗以行为训练和教育干预为主,目前并无疗效确定的、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社交缺陷、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的药物,但可以用药物控制孤独症患者的伴随症状。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利培酮和阿立哌唑这两种药物用于治疗孤独症患者的相关行为症状,如易激惹、刻板行为和多动症状。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多动和攻击性行为,但可能使合并癫痫的患者惊厥发作的阈值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文拉法辛,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刻板重复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抗惊厥药物如丙戊酸,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情感不稳定和攻击性行为。谷氨酸拮抗剂如金刚烷胺、美金刚,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卡巴拉汀、加兰他敏,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曲酮,均可以改善孤独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但应注意药物副作用。

16、有没有推荐的孤独症干预机构?

正规的孤独症康复机构都会在当地残联登记,经残联认证的孤独症患者每年可有一定的康复治疗费用补贴。

但孤独症的干预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康复机构和老师,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有效互动和支持,是保证孤独症患者康复效果的有效泛化和可持续性,帮助孤独症患者取得生活自理能力、走向社会的最重要因素。

17、心理治疗对孤独症有用吗?

孤独症患者常合并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不仅会影响干预治疗的效果,也对患者生活的各方面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心理治疗对“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使其情绪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值得重视的是,孤独症患者的家属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孤独症患者家长的情绪问题很容易传递到孤独症患者身上,所以作为给孩子撑起一片天的家庭顶梁柱,更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心态,这样也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保证家庭收入的稳定性。

18、孩子被诊断孤独症,家长需要辞职在家陪伴孩子吗?

孩子被诊断孤独症后,家长常常有内疚、自责心理,觉得是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或觉得自己带孩子来看病太晚、耽误了孩子。因此,许多家长会产生补偿心理,觉得自己辞职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康复治疗,甚至有的家长两地分居、带孩子去异地机构康复,或花巨资去外地尝试新疗法。

不过,做出辞职的决定之前,应先稳定好情绪,从实际出发,进行各方面的考虑,如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否足够,夫妻之间能否互相支持,能否得到长辈或亲属的帮助,当地有无可靠的康复机构等等。无论如何,家长需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理性做出决策。

19、是打疫苗造成孤独症的吗?得了孤独症还能打疫苗吗?

打疫苗和孤独症无关,预防儿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并不会增加人群患孤独症的风险。孤独症患者只要身体其他指标正常,也可以接种疫苗,具体指征则由当天进行疫苗接种的公共卫生医生来评估。

20、孤独症患者能上学吗?

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智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尝试入读普通公立学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干预情况,推迟1到2年入学,或在有条件、有需要的情况下陪同上学,或请“影子老师”陪伴孩子上课。

如果孩子的生活能力较差,或确实适应不了普通学校的节奏,也可以入读孤独症康复机构所办的融合学校。智力语言发育明显落后的孩子,可以选择当地的特殊学校。

作者:大脑导航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931266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早期密集行为干预

Early 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早期密集行为干预是建立在经过几十年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有实证的干预方式,用来帮助自闭症以及其他发育落后的学生克服学习以及行为上的障碍。

EIBI(Early 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是根据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原理,来教授学生关键的技能,例如:语言沟通、游戏玩耍、日常生活独立性、认知、模仿、学业以及社交能力。

EIBI课程是在行为分析师BCBA督导下,由一批接受过密集培训的行为治疗师来实施干预。行为分析师会给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学生的强项以及需要干预的领域、对于缺失技能,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的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学生的干预计划以及治疗团队提供专业的建议以及督导。

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EIBI课程对于5岁以下的学生最有效。

如果想要看到最成功的干预效果,就须要学生接受每周30-40个小时的干预时间。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干预时间也会有区分

最新多个研究表明:在2岁开始,接受早期密集行为干预课程,可以明显地起到最大程度的进步。

课程形式

EIBI会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教学模式,确保干预的有效性。一些技能在结构化的环境中,通过一对一回合式教学会更有效。另外一些技能则在玩耍和社交互动中学习成果会更显著。

总之,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BCBA以及行为治疗师团队都会密切的与学生家长配合,根据家庭需求和文化,将需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细小的、可操控的步骤来教学,帮助学生更容易成功学会每一项技能。

教学步骤

在EIBI的课程教学中,通常会看到行为治疗师使用非常清楚和简短的信号或指令、辅助学生进行回应,并且行为治疗师根据学生的回应提供反馈。

双语环境对自闭症有好处吗?

双语环境是不是对自闭症儿童更有好处呢?目前并没有依据能证实这点。

有家长希望家里能维持统一的语言环境,或者有家长希望父母双方分别使用某一种不同的语言。关于这点我的看法是:

有的家庭里确实父母双方一个说中文一个说英文,这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本来双方都使用中文,我们硬要一方父母日常只说英文,我觉得大可不必。

我们很多父母都不能说地道的流利英语,如果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用英语,很多人会觉得吃力,总会觉得“别扭”。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情绪感受以及想法无法自然而流畅的表达,那么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语言之外的信息,其实就值得商榷。

双语环境会让自闭症更严重吗?

说到自闭症和语言的关系,有时候在咨询中还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关于自闭症和双语的疑问。

有的父母在孩子被诊断患自闭症以后,会怀疑是不是因为家里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者家里和学校使用的语言不同导致的。

在非谱系儿童中,研究发现:双语环境对孩子的长期语言发展、执行功能以及社交互动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关于自闭症和双语的研究目前并不多。

就目前的研究信息来看,没有证据显示自闭症的发生和非单一语言环境有关,而且在自闭症群体中,也没有研究显示双语环境会导致这些孩子出现更严重的语言落后。

语言落后 但没有患自闭症的儿童是怎样的?

这些孩子可能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甚至有些孩子都只能听懂非常简单的语言。

但是这些孩子可以有很好的社交互动以及情感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刻板重复行为狭窄兴趣。

他们可以对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充满好奇,有很好的眼神对视,看到新奇的东西会指给大人看。

拿到好玩的或者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会想要展示出来(比如拿到大人面前,然后用等待夸奖的表情看着大人)……

仔细想一想,如果有些孩子因为一些原因生来就是聋哑儿童,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通过手语或者其他沟通工具进行交流,这些孩子并没有患自闭症。

0-4岁不能错过的语言启蒙12-14

12. 说出宝宝想表达的意思
关注他想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他的表达方式,比如宝宝看到一辆车很激动啊啊啊的喊,这时候我们可以说:宝宝看到大车啦!回应越多语言能力越强。

13. 将语言与动作结合起来
用动作加语言来告诉宝宝你在做什么,比如妈妈先给宝宝拿碗再给宝宝盛饭。

14. 不要评价宝宝说话的方式
不要强迫宝宝说话

0-4岁不能错过的语言启蒙8-11

8. 缓慢、大声、抑扬顿挫地对宝宝说话
这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听,也能更准确地记住发音。

9. 大量重复
大象的鼻子 大象的脚 大象的耳朵,小猪的鼻子,小猪的脚,小猪的耳朵……

10. 说出物品的名称
少说代词,尽量说出物品的名称。

11. 对宝宝重复他说的话
一遍遍地重复,但不要让他觉得是在纠正他。

0-4岁不能错过的语言启蒙5-7

5. 让宝宝继续享受倾听的乐趣

为他们唱歌,或者问问他们声音来自于哪里,玩一些发声玩具
6. 使用简短的句子这个阶段宝宝可以理解2个关键词的句子了,可以多说包含2个关键词的句子:“鞋子在厨房”“宝宝去公园”,太长则不利于宝宝理解。

7 继续发出有趣的声音
“滴滴答答”“哗啦啦”“噗噗噗”“呼呼呼”之类的,或者学动物叫“咩咩咩”“嘎嘎嘎”让宝宝享受倾听声音的过程。

0-4岁不能错过的语言启蒙3-4

3. 不要强迫宝宝关注你选择的事物。
经常有人问,怎么宝宝好像听不见大人说话似的?
其实你说的话与宝宝当时正在关注的事物关系越密切,他听你说话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要强行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4. 关注宝宝关注的事物 (这点很有效!)
和宝宝(17—20个月)一起玩的时候,不要对他提问,也不要指挥他。你需要做的就是解释或者评论他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你对宝宝提问,他就可能分散注意力去思考答案,或者考虑要不要回答你的问题;
同样,如果你指挥宝宝去做一件事情,他就会琢磨一下要不要照你说的去做。这些都会给他带来压力。
但是你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作的解释和评论却是他所喜欢的,也是他最愿意听、最容易听懂的。

0-4岁不能错过的语言启蒙1-2

每天独处半小时:
保证每天都和宝宝独处 30 分钟,在这半小时里,你们能够全身心地关注对方,全身心的陪伴。

1、以17个月到20个月的对话半小时为例:1.前提条件:安静不被打扰。在与宝宝对话的这半小时里,请关掉房间里的电视、音乐、收音机或者手机,同时告诉家里的其他人:除非着火了,否则不要打扰你们。如果身处嘈杂的环境中,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该听什么。

2. 关注宝宝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参与各种游戏,在游戏中了解物品和事件的特点;
他还需要在你的帮助下理解相关的词语,这样他才能最终使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宝宝对感兴趣的事情才能保持注意力,所以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就很重要.

口语前儿童语言的启发技巧11-12

11、与你的孩子谈话时,要坐下来或者弯下腰,以至于彼此眼睛在一贯水平线上。

 

12、接受性语言。

教你的孩子服从个更长更复杂的指令。举例,“把球拿过来”—-“把球和鞋拿过来”—“把球和你的鞋拿过来”。

当你的孩子正在玩玩具时,叫他的名字要求他答应。

一旦对特别的指令掌握以后,变换一下指令。例如“把纸扔进垃圾桶”反过来说“把它扔掉”。

给你的孩子以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你所说的东西。

口语前儿童的语言启发技巧9-10

9、眼睛对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给予要求。举着一贯喜欢的物品放进孩子的眼睛会使其眼光更容易接触。

 

10、表达性语言和接受性语言中,同样的字应该同时教。

成人:“瓶子在哪里”儿童看看它或者指出来。

成人:“哪个是瓶子”儿童要有同样的反应。

 

口语前儿童的语言启发技巧7-8

7、那些象尖叫或抛掷等不规范的交流方式可以改变为更规范的方式。举例说,你的孩子如果用扔玩具来终止该游戏,可以通过摇头来表示“不”,来教他更规范地使用表达方式。如果你的孩子还不会说“不”,那就结合摇头说出元音字母“0”、一个手势并伴以某些口语是比单独使用手势高一级的交往行为。

8、给孩子设置一些机会来交谈。经常把一些有趣的玩具或食品放置在看得见又够不着的架子上。吹泡泡,充填到罐子里,拿给他,如果他还想要,市范说“泡”。故意地把颜色涂在桌子上,并说“啊,哈”帮助你的孩子观察错误。重复做一遍并再一次示范“啊,哈”。

口语前儿童语言启发技巧5-6

5、你的孩子可能拉着你的手指向他想要的物品。反对他这样做。抽回你的手并用夸大的手势问“什么”拉着他的手指向需求物,伸长他的手笔指向所希望的物品,走到他的旁边,不让他拉住朝向物品。

6、通过鼓励他指他赶兴趣的物品开始最早阶段的解说,比如看见一个有趣的东西,告诉他用手去指,并一边说“好玩”或“害怕”或“好大”“打碎它”等等。

口语前儿童的语言启发技巧3-4

3、鼓励参与社会交往。试试玩“偷看波波”“捉迷藏”等游戏。关键是要把孩子吸引到游戏中来。当玩“偷看波波”游戏时,用一块布或毯子蒙住你的脸,你的脸要真正贴近儿童,逐渐贴近他。如果你的孩子转过去了,坚持跟过去,并重复去贴。在布的后面叫唤他的名字。当你蒙住你的脸时,他会想去抓掉那块布或在你突然露面以前,他会有许多偷看的表现。鼓励他的依从方面,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你也可以使用同样的布比如红绷带,无论什么时候完这个游戏,你可以把同样的不放在他的膝上来吸引他参加到游戏中来。

4、把对各种人表示友好作为一个目标。包括邻居,所有的人以及假想的人、动物和木偶。把玩具放下要招手拜拜,拉着孩子的手教他用手势表示并同时说拜拜。

口语前儿童的语言启发技巧1-2

1、假如你的孩子还没有交流的意图,即他还不会用说话、手势、眼睛来表达意思。玩具和游戏可能是有用的,利用发声的玩具盒,把玩具放入盒中,摇摇它再倒出来。

2、“轮流”游戏启发交谈。例如前后滚动球和汽车玩具或在石板上写字,都是这类游戏。玩这类游戏时,首先承认与儿童要离近点,以便促进儿童活动(即手把手)和鼓励所有依从的表现。如果儿童对某一件东西感兴趣,就从那件东西开始。如果都不感兴趣,你可以选择球。你可以分开两条腿作在地板上,把儿童放在你对面很近的位置上来回地滚动球。一边滚动一边数1、2、3。当球撞击到儿童,把他的手放到球上。 将身体倾斜过去,把你的手放在孩子手背上,当球滚回你自己数1、2、3,联系几天以后试试增加滚动的数目。

游戏治疗与儿童语言发展

其一,游戏赋予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塑造了语言学习的环境,也被看作儿童发展语言和沟通技能的重要途径。其二,游戏行为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词汇、句法等语言能力的提升,并有助于发展社交互动的能力。

1)游戏中学习更符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风格

2)象征性游戏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复杂句的发展

3)语言游戏有助于儿童完善已掌握的语言技能并发展新的语言技能,提升儿童对语言规则的感知。游戏中对玩具的

4)操控便能为交流互动技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游戏已被研究证实能激发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

6)游戏反映了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对评估和诊断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也显示出发展游戏能力的重要性

孩子挑食怎么解决?

增加进食的多样性,也就是解决挑食的问题。最好的时机肯定是在饿的时候,因为在饥饿的状态下。

我们对于食物的动机是最强的,这是一个建立操作的过程!然后在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食物搭配起来使用,首先让小朋友先吃少量不喜欢的食物

之后马上给予相对多一些的喜欢吃的食物,然后当他能够不管是在味道还是说口感上能够接受了我们选择的目标食物后,就可以在后面增加食物的量

导致呕吐的位置

呕吐中枢的位置在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肿瘤等情况)可直接刺激该中枢而引起呕吐。呕吐中枢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与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均有密切联系,它以协调这些邻近中枢的活动,从而在呕吐时产生复杂的反应。
在延髓呕吐中枢的附近存在一个特殊的化学感受野,某些中枢性催吐药如阿朴吗啡,实际上是刺激了这个化学感受野,通过它再兴奋呕吐中枢的。